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25篇
  免费   153篇
  国内免费   224篇
航空   1028篇
航天技术   90篇
综合类   153篇
航天   3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33篇
  2021年   44篇
  2020年   51篇
  2019年   42篇
  2018年   39篇
  2017年   47篇
  2016年   68篇
  2015年   62篇
  2014年   74篇
  2013年   60篇
  2012年   70篇
  2011年   66篇
  2010年   78篇
  2009年   59篇
  2008年   55篇
  2007年   46篇
  2006年   39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26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23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19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76 毫秒
51.
叙述了分别采用五孔探针、热线和激光三种流场测量方法测量旋流器模型内的流场分布情况,并得出基本一致的实验结果,从而为旋流发生器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2.
为了研究不同间距下并列双圆球的相互作用以及对尾涡和湍动能的影响,本文选取在L=2.0~4.0D之间的五个间距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均在Rep≈1000的条件下进行。结果表明:在流向上,双圆球彼此相互抑制其背风面流体的流向输运;在垂直流向的周向上,并列双圆球彼此增强背风面流体的周向输运。当圆球间距L≥3.0D时出现二次涡。湍动能的增量与圆球间距近似成二次方规律。  相似文献   
53.
本文描述的实验采用干冰为示踪粒子,对脱体涡系作了流动显示,并对摄取的图片进行了数字图象处理。结果清楚地提示了涡的三层结构。在主涡的诱导下,出现二次涡,而二次涡会影响脱体涡的速度分布。实验还得到了脱体涡流场的灰度分布图,并将得出的涡核直径与LDV得到的结果进行了对比。实验结果还证明来流迎角、侧滑角及前缘后掠角会影响涡核的位置和强度。当机翼前缘后掠角增加时,脱体涡向不稳定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54.
将现代螺旋桨的改进升力线算法应用于空气涡轮性能计算,结合冲压空气涡轮结构特性对叶片模化作了局部改进,对一个冲压空气涡轮模型作了计算,与实验结果和改进升力线法的对比表明,局部改进后的叶片环量和诱导速度分布合理,计算精度和宽度有明显改善,与实验符合较好。  相似文献   
55.
亚音压气机平面叶栅内流动的声激励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非定常两代流型理论的验证展开了大量的试验研究工作.为了简化同时又能抓住问题的本质,试验研究首先从平面叶栅风洞上起步.在测得各个工况下叶栅后旋涡脱落特征频率的基础上,采用声激励的试验手段,系统研究了非定常扰动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加激励前后总压损失的对比、流场特征参数频谱图的对比和具体气动参数的对比,证实了合理组织各个非定常扰动的相互作用可以提升叶栅的气动性能,说明了"非定常耦合流型"在叶轮机中存在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56.
双三角翼外翼前缘钝化对涡流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风洞试验,利用7孔探头对75°/45°和75°/60°两种典型双三角翼进行了空间流场测量,研究了双三角翼前缘形状对大迎角涡流特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双三角翼外翼前缘钝化使双涡态的双三角翼内、外翼涡互相靠拢、增加干扰,当出现合并涡态时,使合并涡涡核向内下方偏移;外翼前缘钝化使外翼涡或合并涡的Cp0、Vx较尖前缘时为高,最终使外翼涡或合并涡推迟破裂.  相似文献   
57.
微波泄漏是影响光抽运铯原子钟准确度的主要因素之一. 傅里叶变换分析法是分析其影响的主要手段,但该方法只能用来分析有效原子速度分布很窄的情况.通过分析和计算,推导出频移随漏场的位置、相位和幅度变化的关系式.计算和分析的结果表明,漏场引起频移大小和漂移区的长度、输入微波功率值和漏场的相位、强度和位置等有关.所得的结果和用傅里叶变换方法分析所得的结果是一致的,分析的方法不受原子有效速度限制.  相似文献   
58.
超声速X形鸭翼-弹身组合体涡迹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应用蒸汽屏方法研究超声速X形鸭翼-弹身组合体涡迹发展。观察了起源于鸭翼后缘的四个翼涡在横截面上形成的“蛙跃”和上反角二翼涡与弹身一对对称脱体涡形成的“混合式蛙跃”现象。在临近蛙跃距离时,有不稳定特性发生。文中还给出了细长体理论计算的涡迹路径跟实验数据比较,结果表明:如果各个旋涡的初始位置和相对强度适合,这种数学模型可计算导弹上的各个旋涡路径,二者存在的差别,可能是由于计算未能模拟涡面和涡量耗散的缘故。为了有助于理解导弹的气动特性,用少量的离散涡计算涡迹路径,作为工程估算是适宜的。  相似文献   
59.
牛中国  赵光银  梁华  柳平 《航空学报》2019,40(3):22201-022201
现代战机采用较多的三角翼,在大迎角绕流时存在前缘涡破裂等气动问题。作为新型主动流动控制技术,等离子体激励频带宽、响应快、结构简单、便于闭环控制,在解决三角翼气动问题上具有潜力。回顾了介质阻挡放电(DBD)等离子体气动激励的基本原理,及其用于三角翼前缘涡控制的研究进展。从来流条件、几何构型、激励参数等方面分析了DBD等离子体激励对流动控制效果的影响规律;结合不同激励频率下流场演化特性,分析了流动控制机理。最后,从理论研究和工程应用的角度,对三角翼前缘涡控制的发展进行总结展望。  相似文献   
60.
本文首次将新型丝状暴露电极DBD等离子激励器应用于大迎角下细长体非对称涡控制。丝状暴露电极的材料的选择对DBD推力以及推力效率至关重要,通过地面精细推力测量对丝状暴露电极等离子体激励器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本文研究材料中采用钨丝作为暴露电极,其推力效率最优;且随着电极直径从d=0.3 mm减小到d=0.08 mm,DBD推力效率显著提升。基于优化后的DBD激励器,将其应用于前体非对称涡控制:未施加等离子体控制时,压力测量以及PIV结果均表明细长体背风区流场为明显的非对称涡结构;在等离子体激励下,该非对称涡结构可变为对称甚至反向非对称,且非稳态激励控制能力明显优于稳态激励。研究发现,大迎角下细长体非对称涡控制与背风区原始涡系结构有关,其中包含对称涡系和非对称涡系。本文研究为大迎角下细长体非对称涡控制提供了一种新思路,同时也为丝状暴露电极DBD等离子体激励器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